房天下>  资讯中心  >特价房南京>  正文

手机看新闻

地方政府:我们真的很穷,财政真的没钱了

特价房南京2018-07-03 14:39:39

来源:窗口说

最近市场发生了比较多的事情,PSL权限收到国开行总行,地方财政压力很大,到处哭穷,债务负担重的要死。当局为了进一步去杠杆,银保监会上周出台了一则重磅文件,推动债转股,各卖方研究员周末又要加班了。

最近一直听说地方政府很穷,地方债务要兜不住了,周末没忍住,统计了一下各省和直辖市的财政收支情况,看了吓了一跳,全中国,只有少数的几个省和地区的财政是有盈余的,其他全部都是严重赤字。

没错,是严重。地方政府真的没钱啊。

mark一下,地方财政数据,把土地出让金和相关贷款刨除,统计政府预算内收支情况。但是各省市统计口径不在太一样,我们参照了国家统计局和地方统计局的公布数据,并调整至一致的少量税收收入和行政收费+主要的税收收入。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已有很多人研究,本文不做分析。

统计结果如下:

再汇总统计了一下,体现范围内,地方财政情况,更是吓一跳:


2017年(亿元)
2017年财政盈利合计   24,640.53
2017的财政赤字合计 -33,914.92
净赤字  -9,274.39

2017年,总体财政缺口达到了9274.39亿,这是企么概念?这部份需要中央政府进行转移支付!!

中央每年盈余又有多少呢?

2017年中财财政按年度环比5%增长来看,有7.5万亿收入,支出预计2.94万亿计算,中财盈余4.56万亿。减0.92万亿后,3.64万亿。

哇、、中央财政好有钱。

最近看了一本书《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有点想法,也谈谈天朝的分税制的财政历史吧。

顺便聊聊PSL。

整个朋友圈基本是世界杯,呖,那我就聊聊和世界杯无关的。

接下来就讲几个故事吧。

导读

盛宴之后,终究是潦草离场。

1

去年的时候,在自己的朋友圈子里,说过魏忠贤可能不是那么一无是处,当年也提拔了戚继光进行抗倭,整顿了蓟州的军务,同时用东南的财政养了大明的军队,虽说东林党对大明的贡献不可磨灭,但是其中的人,出于私利,减征东南的税收,加征西北的税收,克扣军饷,反而葬送了大明。

先不论历史的对错,国家的军务,离不开的中央的财政,大明从洪武年间,主要的执行的也是分税制,是不是很熟悉的感脚?最赚钱的矿产、盐、铁、关税基本都是皇家税,而不赚钱的工商小税种才是国家的税,当时皇家税主要养着皇帝及后宫等皇亲国戚等一群人,而国家税,是养军队的,年景好的时候,也能供养三军,但是一到王朝的后期,基本就是军饷也发不出去,你说战士能有战斗力吗?那么说说明末的时候,大明财政的收入哪边盈余,哪边赤字,你以为皇帝会不懂吗?所以老魏当年的财税的改革,也只是投其所好,其实和他收没有收钱,真关系不太大。税收的制定政策,要皇帝拍板,如何制定才能更好的通过,那不过是上意的结果嘛。

另一件事,在明末的时候,崇祯的国库空虚的要死,那牛逼到不行的福王不也一毛不拔嘛,各路的王爷也没有多少支持吧?他们倒是想在自己的地盘上增加税收,收割民脂,当时,辽东打仗的时候,也就20万的军队,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当年朱元璋和他的儿子朱棣,哪个养的军队会比这个数少呢?当时的财政都吃哪儿去了呢?所以,腐败,才是根源啊。

大明的大厦的倒塌,其实也不全怪一群奸臣,皇帝的税收和那帮皇族,哪个没有责任呢?那一句:尔等都是亡国之臣,岂能概括完的?

纵观中国历史,均与财政息息相关,每个王朝的覆灭前期,都会出现一位才干极高的能臣,其最拿手的,不就是进行税制改革嘛?帮皇族进行征税,皇帝的“内税”增加之后,才可以从万民身上再搜刮一些来,恩威边将。从而保国内太平,进行内部的体制改革。所以,也会经常看到这样的一幕:往往这位权臣一倒台,基本财政也就坍塌了。边将开始造反,民众开始揭竿而起,政府没有财政来镇压动乱,最后王权垮台。

后来者一看,国家这么穷,但是那帮皇亲国戚倒是很有钱,每次抄家都能抄出不少钱财。但是他们到死都要不愿意拿出一分钱来支援国家,而所谓奸臣,汉有桑弘羊,唐有杨国忠,明有魏忠贤。史书的记载,可能需要自己再去解读一下。

所以一个帝国的诞生到覆灭,基本是一部生动的财政史,夹杂的地方和中央的博弈,前期呢,中央强势,税收增加,国泰民安,后期叫,地方强势,民不聊生。

那问题来了,进行财税的中央集权,真的好吗?

2

天朝现在的财政制度不就是学习历史的结果嘛。

在1989年,时任财政部长王丙乾说了一句这样的话:现行的财政包干制执行多年,今后啊,应兴利除弊,再逐步完善。在中央研究来看,比较理想的方案,是中央和地方实行分税制的包干办法。这样有助于调动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明年可以选几个地方作为试点。

开始为分税制进行吹风。

在1989年以前,包税制其实弊端已经出现了,中央财政压力很大,但是地方,不论是沿海的开放城市 ,还是资源大省,在大包干的体制下,他们小日子倒是不错。

回去翻一下,党的十三大报告的说法:在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支范围的前提下,实行分税制。

地方要分权,地方有建设任务,事权很大,要花钱啊。所以在1988年的时候,中央决定,完善一下财政的包干机制。提出了:划分税种、核定征收、分极包干的精神。懂的人自然可以领会其中的深意。

在90年后,李鹏开始敲打重锤,为了顾全大局,提出了一个较为折衷的过渡方案,一边继续执行包干制,一边开始推行试点,之后在范围内推广并总结和学习经验。

比较可惜的是,反对的声音不断,试点并不顺利。主要原因不仅是因为各利益集团的反对,也有其本身的弊端,财政的分税制不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不是一种简单的财税集权,不然就回到了改革开反前的统收统支了。

一年之后,中央财政开始大量赤字,王部长迫于无奈,在财政的会上开始搞摊派。到每个省具体下指标。从1000万到1亿不等啊。只是当时中央借的钱都是有去无还,大家都比较紧张。所以一摊派,大家积级性都不高。个别牛逼的省财政厅长,直接回了一句:不要跟我要钱,我可没有。

可怜的是,只有青海愿意支援中央2000万,这下把财政部的领导感动的热泪盈眶,当时王部长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干到现在,我穷的只剩背心和裤衩了。而在92年接班的刘仲藜,更是有一句感叹:老兄啊,我可真是佩服你啊。这些年你怎么过来的?结果不到几个月,他也有了一句名言:我现在背心都没有了,只剩下裤衩。

1992年,总计设师南巡,并发表重要讲话,改革开放动能释放,十四大以后,开始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提出了逐步实行分税制,当年6月5日,在天津,辽宁、沈阳、大连、武汉、浙江、重庆、和青岛和新疆进行了试点。

之后便是朱相开始领导国务院,他上任之后,首要任务便是着手分税制改革工作,有一个数,当年的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不断的下降,在改革开放之前有29%,但是朱相上任时,只有13%不到,中央财政占财政比重也从47%下降到了30%左右。中央财政局面并不理想。

当时在的财政会上,朱想放了一句话,财政收入而言,中央的比的还是不断的下降,而支出不断的上升,超过一半的支出需要中央出面。年年借债,年年还不起,再这么下去,不到2000年,中央就要破产了。随即撂下一句狠话:这种情况与市场经济发展背道而驰,必须调整过来。

由于当时处于包干制的过度阶段,且地方并不怎么配合。

可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啊。地方当时藏富于民,通过种种行政收费等方式充实地方的国库。

尤其是经济最发过的广东,就是一个刺头啊。93年9月中央政治局刚刚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提出的分税制改革方案,广东就开始打报告说要自己单干,当时广东省委书记带着财政厅长跟朱面谈了两个多。理由很直接:当年小平同志南巡时,要求广东在20年内赶上亚洲四小龙。如果按会上说的,广东可什么都做不了。

这也只是开始小菜,后面还有一大盘的硬菜需要朱相来吃呢。朱相去广东进行游说安抚,大家开始撸袖子,当时独闯广东的朱相确实也被唬住了。当时刚从海南省练完手的朱相转战广东,发现广东已经做好充足准备了。政府、省委、政协等五套班子和深圳市领导等一字排开,准备和总理过招。

大家都说政治嘛。几个来回,唇枪舌战。朱相说的是中央困难,要顾全大局。广东省委就说总设计师的嘱托不敢辜负啊。

几个回合下来,广东稍占优势。紧接着,广东各领导开始密集出国学习考察,从我们找到的资料来看厅长林登云去了澳大利亚和威尔士,副厅长曾炳生去了日本,预算处处长陈继兴去新加坡。其实广东的领导早就意识到了包税制并不是长久之计啊。

广东省领导要再观察一下中央的动向,于是省委秘书钟启权和财政厅长曾炳生开始进京打探消息。此是他们已是心中有数了,不过啊,他们地方经济发达,财政收入多,手里有筹码,可以板着腰进行谈判。

广东省先向北京交了两张表,意思是,如果按会上所说,分税制如果实施10年,那么广东省财政就多上缴了1000亿。

一听这个数,朱相很尴尬,也很吃惊啊。连夜叫来了财政部长刘仲藜和地方预算司司长姜永华,把那两张表递给他们看。朱相的压力相当大啊。你想啊,如果真是这样子,中央从地方多拿这么多的钱,那总设计师的交代任务就完不成了。

还好姜永华看了一下单子说:按照已经修改过的方案,广东这个统计的口径不对,所以误差很大。于是,当夜就让人加班,通宵鏖战,在第二天开会之前,给朱相报个数字,结果是少拿300亿。

这下,朱相如释重负啊。

广东省就亮出了他们的大招了。提出一个要求,财政上缴中央必须与93年为基期年,以防止作弊,但是广东省扯政治大旗,说小平同志92年的讲话,其经济成果要反应到93年里的,中央得承认。

这个太屌了。

虽然财政部长不同意,但朱相倒是看得开,为了推行分税制,顾全在局就同意了。随后他展转17个省市 ,当年11月份回京。持续的谈判累到他只摊到沙发上起不来,但大局基本都定了。

94年以后,中央财政收入开始增加,到2003年,朱卸任,财政占国内GDP的比重从上升到18.6%,中央财政上升到54.6%。近几年来虽有所下降,但总体还是占大多数,中央开始有钱了。

后来的事,我想大家也都知道了。地方财政开始缩小,广东开始公开哭穷啊,当时在2012年两年的时候,广东财政厅长王南建更是说了四个字:逼良为娼啊。

中央有钱却不知道怎么花,地方没钱,又不得不去承担很大的开支。典型的上头挖坑,地方来埋,又不允许地方借债。广东省原发改委主任李妙娟,分税制坑了广东人,成为了广东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凶。广东省作为经济大省,财政年增长率达到了20%,但是人均却下降了17%。

所以没办法。地方政府为了筹钱,不得不成立政府平台公司,靠土地出让融资搞建设。因为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中国特色的土地财政。

在2005年以后,土地财政成为了地方政府的大法宝。造成了房价的飞涨,也成就了批炒房的人,实现了财富的自由。

分税制改革也成了大众口朱笔伐的对象。人言可畏啊,这下朱总理也坐不住了。在2011年清华校庆,朱相回校参观,在坐谈会期间,不断的为自己的分税制进行辩护。

朱相的反应比较激烈:指责攻击分税制的,说分税制掏空地方财政的,造成地方贫穷的,都是无知!还无知透顶!他用了2010年的财政数据说93年的时候,中央的比重中只有27%,而到2010年,扣除转移支之付3.3万亿之后,中央财政不过只有1.5万亿,占比不到20%,地方有的是钱。

但殊不知,地方这钱,都是卖地赚来的,预算内除了几个发达地区,其他地方基本不够花。

我们来看一下土地出让金的数字,资料来源于地方统计年鉴,在分税制之前,1993年,土地出让金为558亿,1994年,升到了639亿元。之后在2000年之前基本是小幅下降。只有在1999年到03年之间,由于地方的预算缺口不断的扩大,土地财政规模才开始不断的扩大。

特区重镇--深圳,其财政直接和中央分成,财政从广东划出,在2016年,深圳地方的财政收入为3126.25亿元。除广州、珠海之外的其他省内市区之和。占了广东省的三分之一,除了当地经济发展好之后,另外就是不用向省里上供。每年广东省开会,都想说深圳能不能像广东其他市区一样,也向省里上供,深圳领导总以中央做为档剑牌。说这个问题自己做不了主。

其实,地方财政,历来都是相互博弈的结果。现在的地方依赖土地财政搞建设,也在情理之中,这本质就是事权和财权的不均衡导致的。

分税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的财政收入,这是肯定的,地方没钱,通过平台融资搞建设,这也是必然的。土地出让金的膨胀已经说明了很多问题。

3

中央财税历来贯彻取之民用之于民。中央向地方转移支付也在逐年走高。而在给地方建设提供大量支持的,也就是我们的国开行了,国开的钱哪来的呢?除了发债,当然是财政了。

那就说说国开的故事。

在1999年,天朝走出经济危机的时候,当时国有四大行的不良贷款为3.2万亿,居世界第二位,位是小日本,其实从世界银行的口径来说,已接近技术性破产,而这些不良来源就是政府的手管的太多,把银行当成了提款机。其实和现在一样,地方银行大量不良也是因为地方政府的原因。

商业银行不行了,那么政策性银行也跟着倒霉,当年陈老总去国开行任一把手时,国开的不良率达到了40%,这让他不得倒吸一口凉气。这下没法玩了,大量的不良都基本是中字头的投资公司带来的。主要是能源、交通、原材料、垃圾行业,另外,还有各部委搞出的平台亏损的坑,这些都甩给了我们的国开,作为国家的钱袋子,从上到下,国开行成了第二财政,项目要钱,基本问国开行要。而投出去的钱,都是有去无回。

同样的模式用到了20年后的今天,地方还是把银行当提款机,不同的是,地方平台的债务违约也只敢和银行撕逼。一旦事统出来。基本认怂。

2003年之后,陈老总来到国开当一把手,提出了国开行的定位,就是用政府信用孵化市场信用,当时提拔了好些年轻人,那时候的国开,人员素质和士气是相当高的。

国开开始了新的业务模式,贷款给地方政府经营的城市,协助地方搞基建和招商引资,历史上就是就是芜湖模式,芜湖市政府划拨优质土地资产,建设投资公司,通过这些平台找国开借钱。地方政府提供担保或兜底,用预算内资金(卖地)还钱。这套模式运用到了各个地方。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值得一提的是,陈老总当年为了推行这一套模式,去天津拜会了老领导,一笔就给了500亿的建设贷款。只是不同的是,天津这一模式玩上瘾,一直停不下来,债务扩张到2017年终于出事。

此外,重点工程也都离不开国开的支持,当年2亿贷款支持大唐电信的TD-SCDMA的网络建设等。现在基本全部打水漂了吧,移动公司也跟着倒了一次霉。2011年,国开为国家战略奔走,250亿美元换来了俄油的东输工程。把西伯利亚的石油引入了天朝东北。

其实经陈老总打理之后的国开,不良率一直很低,多年经营下来,国开的资产规模已从其3811亿增长到了他离任时的7.98万亿的规模。账面的不良率,不到2%。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

2013年陈老总卸任国开一把手。但国开的模式从未改变,这是一个有意思的年分,做债的肯定基本会提起这一年的钱荒啊。央行一直以来不断的丰富货币政策工具,创造性的推出了 MLF、SLF、PSL等工具。多说一句,国开行也是顺着钱松的大环境,资产规模不断的膨胀,到了2017年,国开接近了16万亿的资产规模,这又比陈老总离任时又翻番了。

现在主要说一下这个PSL,成为了现在棚改的重要幕后资金来源。本届重要的民生工程就是棚改,在05年时候,辽宁提出了建设环渤海经济区,并上升到了国家战略,也国开也十分的支持,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号召下,棚改作为辽宁的头号工程,辽宁省领导亲自给陈老总打电话。陈老总一出手也是500亿,成为了辽宁省棚改的代言人。

政府是很支持棚改的,国开的支持也得用真金白银吧。当时棚改的资金主要是发债,到了经验推广至时,仅靠发债是不够的。央行开始支持国开行。用3年1万亿的PSL注入国开行,利率为4.5%。主要用于棚户区改造,保障房和安居工程。2015年,央行再次对特定银行进行PSL1.5万亿的操作,利率只有3.1%,这是历史之最了。

知道我在说什么了吧?这当中又有多少上棚改项目呢?

看一眼国开行的报表,在2017年末时,国开行的资产总额已经达到了15.96万亿了。比2013年几乎。其中大部分的贷款是棚改。占比11万亿贷款中的2.8万亿。几乎是中国版本的两房了。国家的信用做担保,再进行债务融资。

本来是通过支持棚户区改造,让换不起房子的子民们住进房,棚改腾出的土地卖钱,来还PSL,这也成了地方政府的隐形债务,所以核心问题并不是货币化安置还是实物安置,而是债务能否为地方财政所支撑。当局的去杠杆阵痛是否会引起地方债务的违约。

2017年末的数据来看,从棚改工作最起劲的几个省分分别是:江苏、湖南、广西、贵州、云南,一看是不是当前债务负担最重的几个省份呢?而在今年发布的棚改计划,山东排名,建设600万套的棚户区,这些是要让谁住呢?其中山东就是70万套、新疆49万套、湖南29万套。不再赘述了。数据可以自己去查。

以上这些地方的发债的投行们和二级的金融狗们,应该要再三思考一下了。以湖南为例,市场上流出的好分常德市与银行的会议纪要,基本要让市场炸毛了,而调空还不见放松的今天,这游戏还能怎么玩呢?

其实国开在陈老总走后,并没有新的口号,还是开发性建设融资,在资产和负债的背景下,货币宽松的结果,归根结低,还是财政政策的扩张。另外,分税制的历史必然吧。

其实审批权早在一个月就上升到总行层次了,也早已减少了棚改货币化的力度。同中央巡视组入驻的几家银行,恰好是棚改最起劲的几个地区。在2008年,与俄国进行油气谈判的时候,国开如鱼得水,其实上海那家油气大佬都在明里暗里有颇多的合作。国开不也帮人家卖债吗?好了,不能再说了。

不管此时的PSL走向如何,二三线房地产市场会如何,可以肯定的是,接近16万亿的国开行,到了转折点了。原来的财政支持或许会有变化,缩表呢?也可以提上日程了吧。

未来棚改货币化或实物安置都会开始消停,只有傻子才会去三四线买房子了。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先买房的和后买房的,差别真的很大。只要新增人口不断的流入,那个这个土地就会越来越值钱,这个模式就要吧继续下去。

在天朝,只要是债务化为资产,资产可以,那么就可以循环的融钱啊。

完美。

其实没有什么秘密,只是全市场的参与者,不管是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都是磅上了货币宽松的大时代,一时半会钱多了,总有人问你要不要贷款。

债务都是要负息的,借新可以还旧,利息支出是不断的增加的哦,要是如果地方政府的债务过重呢?或者融资主体债务利息      都还不上呢?

排雷不能停啊。

免责声明:本文系注册用户(作者)在房产圈发布,房天下未对内容作任何修改或整理。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房天下立场,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进行投诉。对作者发布之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精彩评论(0)

回复还可以输入200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